第580章 头盔 插板 拉链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“谢三?”
  “你是那个崔南伊的上级,随他射杀豪格被封男爵的?”
  毛文龙看着谢三,出声道。
  这个人的名字在军中有流传,被认为是最幸运的军官。
  本来只是埋伏建虏将领的任务,他的手下崔南伊,却偶然射杀了豪格。
  他本人也因为参与射杀、又是任务的主导者,得以被封男爵。
  大明军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这个人,称他是走了狗屎运。
  但是毛文龙经历刚才的战斗后,对谢三的看法大为改变:
  这哪是走了狗屎运,分明是有那个实力。
  即使没有射杀豪格那件事,谢三在射杀了硕讬后,同样也能封爵。
  而且是两千户的子爵,比男爵还高一级。
  这让他很是欣赏地看着谢三,询问道:
  “你的射术不错,有没有兴趣来东江镇?”
  “本帅专门组建一个火铳营,交给你来统领。”
  谢三不为所动,推却道:
  “属下是巡捕营的人,是天子的亲军锦衣卫。”
  “大帅想要调动,要向巡捕营发调令。”
  这让毛文龙顿时没了声音,他一个边镇的将领,哪比得上皇帝的亲军锦衣卫?
  别看谢三的级别不高,这些人每一个都是皇帝的宝贝。将来军队的高层,多半出自他们。
  更何况谢三射杀了硕讬,即将拥有世袭子爵爵位,他就算成了伯爵,也没资格招揽此人。
  这让毛文龙更加感叹,感觉自己在这些冉冉升起的年轻将领面前,已经正在老去。
  幸运的是他在这一仗后多半能封伯爵,已经算是上岸。
  辽东那些不敢出战的,过几年就可能被淘汰。
  想着那些人高额的饷银,毛文龙心里不无恶意:
  等到朝廷觉得他们没用时,看他们还凭什么拿钱!
  放下这些感叹,毛文龙对谢三所用的火铳颇感兴趣。
  这一战若非谢三射杀了硕讬,并且把准备组织士兵的将领也射杀了几个,他们根本取不到这么大的战果,顶多像以前那样斩获二三百首级。
  如今首级一下子拿到六七百,简单得让毛文龙都有些不敢相信:
  什么时候建虏这么不经打了?轻易把他们吃下了六七百。
  这也让他明白了,为何洪承畴对崔南伊寄与厚望,甚至把他和自己同样看待。
  这种远距离狙杀的战术,实在是刷人头的利器。
  很是好奇的毛文龙,又向谢三询问道:
  “听说崔南伊一个人就射杀了五十多个建虏,被朝鲜人称为狙神。”
  “你们狙击大队,现在一共有多少击杀确认?拿到多少首级?”
  谢三犹豫了一下,没有对这些保密,回答道:
  “从下官带队来朝鲜,狙击队一共射杀542人。”
  “首级没拿到多少,只有62个。”
  “不把敌人完全杀光,我们不会去割首级。”
  这是狙击作战的特点,他们很少暴露自己,也不会为了翻倍的功劳去割首级。
  而且因为割首级会留下血腥气,容易招来追兵。除非把周围的建虏完全射杀了,他们严禁去割首级。
  事实上,若非这一战毛文龙取得了胜利,把镶红旗士兵都击溃了,他们也不会来分首级。
  毛文龙听到这个数字,简直要惊呆了。他万万没想到狙击队的零敲碎打,竟然堪比他发动一场大战。
  甚至一场大战还不够,正常来说他至少要打两仗才能获得这么多首级。
  这让他转动眼珠,颇为大方地向谢三道:
  “听说你们的观察手和狙击手功劳二八开,这一战咱们也这样分首级。”
  “拿124个首级来,正好是你们以前的两倍!”
  不由分说把124个首级的功劳分给了谢三等人,又问他道:
  “你们狙击队有多少人?”
  “有没有愿意来东江镇的?”
  “别管之前的职位如何,我都让他率领一个大队。”
  打算在东江镇同样组建一个狙击大队,以后用于伏击。
  谢三对此颇为警觉,没有完全把这些东西透露出来,他在斟酌之后回道:
  “狙击手培养很难,算上共同击杀,我们这里有击杀记录的狙击手,一共也只有108人。”
  “其他的都是预备狙击手,还有观察手、军械员。”
  “而且狙击火铳是朝廷配发的,每一杆都要严格记录。”
  “毛帅想培养狙击手,先拿到武器再说。”
  狙击手的培养很难,因为不是每个士兵,都能当狙击手。
  就连弓箭手中的神射手,也不是每个人都像崔南伊那样适应火器。
  直到现在,谢三的狙击大队也没有满员,正式狙击手只有九十人。
  幸运的是,现在的狙击手生存压力并不大,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天敌。建虏根本没有合适的武器,能够威胁他们。
  除了因为被大军搜捕损失了三名狙击手外,其他人可以说连伤都没有。
  这也是朝鲜的神射手,蜂拥来狙击大队学火器的原因——
  明眼人都能看出,弓箭在军中即将被淘汰。
  毛文龙同样也有这个觉悟,而且他还觉得,谢三等人使用的后装火铳,非常适合伏击作战。
  如果他的部下也装备了这种火铳,这一仗的斩获绝对不止六七百,甚至有可能把镶红旗完全留下来。
  以后他去辽东袭扰,也能有更大的收获。甚至在面对没有火炮的建虏营寨时,直接用火铳远距离射杀营寨里的敌人。
  这让他想想就感到兴奋,因为这意味着他能攻破更多的营寨,袭扰时能拿到首级会大幅增加。
  如果再配上轻型火炮,很多建虏营寨,都挡不住他们。
  所以,毛文龙已经决定了,就算自己钱,也要装备这种火铳,组建狙击大队。
  不过,在询问谢三这种后装线膛火铳的价格后,毛文龙顿时就咋舌了:
  “三十两!”
  “这可是以前的鸟铳十几倍,比很多火炮都贵了。”
  “就是朝廷精心打造的火绳铳,价格也只要四两多。”“怎么你这火铳,价格要这么高?”
  谢三拍了拍铳管,指了指铳口的膛线道:
  “贵的地方都在这里。”
  “单是这根管子,就至少要十两银子。”
  “更别说用的簧轮,还有后面的钢铁机匣了。”
  这是后装火铳的成本,比前装火铳贵得多的原因。
  铳管中的膛线难以拉制,后面的机匣切削也不容易。
  而且还都得用好钢,材料差了根本就用不了多久。
  再加上谢三等狙击手使用过程中,也对火铳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。这让火铳的成本,有可能进一步提升。
  例如谢三本人就提出,可以增加膛线、使用更长的铳管,让火铳的有效射程,增加到六百米左右。
  这让后装线膛火铳的成本,必然继续增加。
  而且这种火铳现在只是试用,全是靠手艺高明的匠人手工生产。根本就没有投入批量装备,火铳的去向也都被严格控制。
  这就让毛文龙彻底无奈了,因为三十两一杆的价格,他咬咬牙还能买上几百杆。但是朝廷没有生产出多少,他有什么办法呢?
  不过他还是敏锐察觉到,这是最适合袭扰的武器。他打算上疏向朝廷请求,至少要拨来百十杆。
  ——
  不止毛文龙有这个想法,凡是在朝鲜打伏击战的,几乎都认识到后装火铳的好处。
  请求朝廷调拨后装火铳的奏疏,可谓纷至杳来,连朱由检都被这种小事惊动:
  “你是说,在朝鲜的很多火铳手宁愿不要膛线,也要用后装火铳?”
  “这是为什么呢?”
  “前装火铳和后装火铳的装填步骤不是一样吗?还不用专门倒引火药。”
  这是朱由检在对比燧发滑膛火铳和后装线膛火铳之后,选择主要装备前者的原因。
  由于自流引药系统的出现,前装火铳虽然需要用通条从前面塞弹药,却省去了倒引火药的步骤。
  不像后装火铳,在使用纸包弹后,需要先捅开纸包弹,然后再倒上引火药。
  两者装填步骤相当,他自然更倾向成本低的燧发滑膛火铳。
  后勤部长闵梦得想着前方军械员提出的意见,对此仔细解释道:
  “前装火铳趴在地上装弹不方便,这是战士们更喜欢后装火铳的最主要原因。”
  “使用前装火铳,无论是否被敌人发现,都需要站起来才方便装弹。”
  “但是后装火铳就不一样了,即使被敌人发现,也能趴在地上继续装弹射击。”
  “如果前面有个石头、木板,建虏的弓箭根本就射不中,戴上头盔和背甲就不会受致命伤。”
  “用它比用前装火铳安全多了,战士们都希望装备后装火铳,还有头盔和背甲。”
  朱由检最初还不明白,顺着闵梦得的解释仔细想了之后,对此点头赞同。
  他还是有些忽略了建虏如今主要用的是弓箭,射程更近不说,威力也远不如火铳。
  如果是面对火器化的对手,无论什么盔甲,基本都没用处。而且趴在地上,也有可能被子弹穿透前面的阻碍、或者被打在地上的跳弹攻击。
  但是弓箭射出去的箭矢,落在地上基本就不会跳起来。打穿石头的可能,也可以说没有。
  这让火铳手趴在石头或树木后面时,很少被建虏的弓箭射中,除非很多建虏弓箭手聚在一起,对某个人抛射。
  但是使用后装火铳的士兵,趴在地上同样能够装弹,在建虏的弓箭能够射到他前,就能对建虏持续射击。
  所以在朝鲜作战的火铳手,普通更喜欢后装火铳,也喜欢趴在地上射击。自流引药的优势,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无从发挥。
  这让朱由检心里的天平,同样也开始倾向后装火铳。而且他还想到了一种东西,可以让趴在地上的火铳手更安全。
  拿着炭笔随手描绘了一下,朱由检向毕懋康道:
  “除了头盔之外,还可以给火铳加上两块可拆卸的挡板。”
  “这样火铳手趴在地上时,就更不容易被弓箭射中了。”
  这是后世的机枪都会装备的东西,类似火炮的炮盾。
  毕懋康只是一看,就感觉眼前一亮。觉得皇帝不愧是皇帝,有这么多奇思妙想的东西。
  朱由检然后还说道:
  “胸甲、背甲也可以是这样的钢板,制造一个背心,把钢板直接插进去。”
  “钢板的厚度要多准备几种,甚至可以用甲、陶瓷等材料组成复合材料插板,让有余力的士兵自己选。”
  这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,因为钢板的打造,要比札甲、布面甲、锁子甲等甲胄简单多了。那些需要缀起来的铁片和铁环,才是最麻烦的。
  装备院的防护研究所,也因此迎来了久违的任务:打造更适合趴在地上防箭的头盔,以及防护钢板。
  朱由检考虑到后世使用的钢盔,还给头盔增加了防弹片的要求。并且让防护研究所制作安全帽,作为劳动保护用品。
  这点他就没有再画出什么图样了,因为大明的人头上有发髻,后世的钢盔和安全帽全都不适合直接拿出来。
  但是他仿照后世的奔尼帽画了个圆边帽,形似范阳笠和大明使用的笠形盔。让装备院选择合适的布料制作,作为日常软帽和头盔内衬。
  (左:范阳笠,中:明代笠形盔,右:现代奔尼帽/圆边帽)
  由此他还想到了迷彩,让装备院摸索用不同的颜料混合,制作更便于伪装的迷彩服。
  尤其是纯白色的雪地伪装服,以及白色加灰色、黑色的雪地迷彩。
  这是当前朝鲜战场急需的,要尽快制出来试用。
  从这开始,新军服也被提上了日程。朱由检仿照后世的作训服、常服和礼服,提出了三种服饰要求。
  作训服是作战和训练使用的,要根据士兵的需要,以结实耐穿、方便易用为先。
  常服是日常工作穿着的,需要美观大方。尤其是军中文职人员,平时主要穿常服。
  礼服则主要给军官配发,要符合一定的礼制。在原本的武官冠服基础上改进,允许在朝会上穿着。
  这个最不着急,而且费也最大,所以放在最后。
  朱由检的要求是把他定下的军衔、也就是现在称为武官勋级的那一套肩章领章袖章,配在新服饰上。
  服饰要简练简洁,符合军中需要。
  为此,他不但提出用纽扣,还画了个拉链结构,让装备院用铜合金制作——
  这是一种很适合军用的发明,能极大地方便服装穿戴。
  尤其是长筒靴子加上拉链后,穿戴会更容易。
  毕懋康等人听着皇帝的一系列新发明,又找到了熟悉的感觉。
  虽然他们有些跟不上皇帝的节奏,不明白皇帝提出的新东西。但是在习惯了之后,早已经知道把这下记下来就可以——
  这些东西有具体的匠官负责制造,只要能造出来,负责的匠官多半能够得到赏赐。有些能民用的,更是有专利分红等着他们。
  这让文思院、装备院的匠官很热衷于制造这些新东西,每一次皇帝提出后,都有很多工程师和工匠,分成小组实现。
  这让朱由检丰富的见识,得到进一步发挥。(本章完)

章节目录